找到相关内容149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宗胜义

      法                来 止        轮                苦 善        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五)无常:  决定至...生脱之大法,固不应炫而求售,然而生初机之信心,庄严实可收伟大之效果,密教坛场之庄严,令人覩相生敬生信生善,以较之近日执一句弥陀一句话头,置庄严道场于不顾者实有其特长。慈航他日若建寺者,当设一庄严最胜之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2266540.html
  • 说菩萨句义——“大智度论”集粹之四十

    ,持戒福处,修定福处,劝导福事,方便生福德,世间十善道。九相:胀相,血相,坏相,脓烂相,青相,瞰相,散相,骨相,烧相;四禅,四无量心,四无色定;念佛,念法,念僧,念戒,念舍,念天,念善,安般,念身,;是名世间善法。不善法者:夺地命,不与取,邪淫,妄语,两舌卜恶口,非时语,贪欲,恼害,邪见;是十不善道等,是名不善法。若善法,若不善法,是名记法。无记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无记四大,无记五象十二入、...

    智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0368023.html
  • 佛法的心髓——自治其心

    潜能、伏住烦恼等功用。     此外,佛教还有念佛、念天、、持咒等多种治理、锻炼心的方法。佛教徒日常所修的礼佛、诵经、祈祷、唱赞、聆听虚静淡远的佛教音乐等宗教行仪,其实都有调整心、锻炼心、治疗...反面观想法,谓想象与烦恼妄念所相反的东西,如欲火炽盛时观想所贪恋的人身中有屎尿脓血等种种污秽不净,怒火中烧时观想所恨之人的优点、可爱之处,心情郁闷时回想欢娱成功,骄傲时省察错误过失,等等。以不净观对治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374874.html
  • 佛教死亡理论的建构——《佛说死亡: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》评介

    喜爱,成为容易为民众接受的超越生死的法门。第三,达到对涅槃的追求是死亡的终极。涅槃不同于死亡,是最高一层的解脱生死的境界。通过观修、临终帮助、中阴救度达到涅槃,从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。总之,佛教死亡的...人类对后问题的关注,佛教死亡观的形成也是如此。总体上讲,宗教意义的死亡观有共同的理论:身心二元论或者形神二元论,不同宗教文化的“轮回”观念集中体现了这一问题,在轮回观念的逻辑起点上是基本一致的。 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674946.html
  • 日常法师: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简介

    下士道   第二部分是[下士道]。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,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,也就是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的次第。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:一、无常,二、三恶趣苦,三、皈依三宝,四、深信...

    日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2479297.html
  • 佛法治病的真理---4

    配合治疗才行。   因此教导以持戒和守护六根对治违犯,布施对治悭吝,慈爱对治嗔恨,无常观或不淨观对治贪欲,安般念对治掉悔,以正思惟和对三宝的信心对治疑惑,光明想和对治昏沉睡眠和懈怠,忆念佛忆念法和...,”如实知:“此是苦之灭,”如实知:“此是到苦灭之道。” ..... 然,诸比丘!苦谛者何耶?生是苦,老是苦,病是苦,是苦,忧、悲、苦、恼、闷是苦,求不得是苦,约略言之,五取蕴是苦。..... 然,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184628.html
  • 涅槃的高速公路

    可能活得不安,犹如旱鸭子掉入水中,鼓翅挣扎。学了佛法,就像习得游泳技巧,水不能威胁他。   40. 生死一体,生死、生,相续不已。知道人出生的因缘,就不怕死。修习“”,较不会苦恼。   41....观照生活的方式。自问:生活有没有乱七八糟?轻松、舒服吗?什么情况下感到真正喜悦?自己要清清楚楚。   96. 常观想死亡,看问题会比较深入、清楚。多修“”可以减除我执,逐渐产生智慧。   ...

    护法法师

    |涅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2351027055.html
  • 试论各类“性行人”与“身至念”的修习

    为两大类,即“一切处业处(sabbatthaka - kammaTThAna)”及“应用业处(pArihAriya-kammaTThAna)”。“修慈(mettA bhAvanA)”、“(... 寻行者(《解脱道论》作“觉行人”)  入出息随念  数息  信行者  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(施)、天随念  六念处  觉行者(《解脱道论》作“意行人”)  、止息随念、四界差别、食厌想  、...

    释道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847573.html
  • 《心经》者何(2)

    ,很少有人能够在烦恼生起时,能够不寻求外物,冷静面对自我,观照烦恼的生灭。  而学佛则不然,要认识人生的现状,勇于面对它,如对,六法门中,就有;无常,佛教中列为三法印,要我们时时观照它;空无...粗细、长短、冷热,系心于息,心息相依;念身非常,时时想著色身的无常,不贪著世间;死神随时都在敲著警钟,当勤精进。  从趣向解脱的意义,佛经又说:有四念处。即观心无常,是观想心念的无常变化,注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862119.html
  • 释恒强:《阿含道次第》讲纲(下)

      ⑩   世尊告曰。若有比丘正身正意。结跏趺坐。系念在前。无有他想。专精念。所谓死者。此没生彼。往来诸趣。命逝不停。诸根散坏。如腐败木。命根断绝。宗族分557.1离。无形无响。亦无相貌。如是。诸比丘。名曰。便得具足。成大果报。诸善普至。得甘露味。至无为处。便成神通。除诸乱想。获沙门果。自致涅槃。是故。诸比丘。常当思惟。不离。便当获此诸善功德。(《增·卷二&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4676942.html